慎独

《中庸》这么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上段大意为「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儒家思想很早就提出了一则修心的原则--慎独,要人格外留意自己独处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别人的眼睛看着我们、没有人听见我们的言语、没有人知道我们在干嘛,于是,不那么正直的言语或行为,会格外的容易表现出来。
延伸来说,如果每个独处的时刻都需要被谨慎看待的话,那么,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只跟自己的心念相处,「慎独」这门修行功夫,便成了24小时都要留意的一件事。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是吗?只有自己知道现在采取某个行为、说某句话,是因着什么样的念头,不是吗?
别以为自己之外的人,一时之间没发现驱动我们的行为的念头和盘算是什么,就是赚到;也别以为把话说得光明、谎圆得漂亮,就永远不会有人发现我们的念头。
真正的正念不需要用话或用谎来圆,也不需要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来支撑,正念不怕人家看,自然也不需要一堆掩饰及借口。
再说,就算短时间之内没人发现某些人的胡作非为,时间长了,大家终究会看穿的。
无论善念恶念,都会被理解、都会被揭开。不要以为当下没被发现、钱进了口袋、光环冠上脑袋,就是赚到了--业力就是这样种下的。
要跳入灵性圈,最基本的一个认知就是「我们做了一件事,就要为这件事负起全部的责任,不可能躲得过的」。就像业力管理法则所言,倾全世界的力,也无法让一颗发芽的橡实退回成一颗种子,发芽就是发芽了,业力运转起来,那就是运转了。
所谓的修行也就是这样而已,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为来自心念,更根源的,修正自己的心念。
几年前念硕士时,学妹偶然跟我聊起一件在补习班的小事:
她第一年闯荡补教界时,因为学历够,虽然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班主任倒也愿意让她负责国中部。大概是学妹没在职场中走跳过,人也单纯老实,很快的就跟其他部门的老师交上朋友。
其中有一个国小部的老师,年纪比学妹大了10多岁,在补教界也打滚了比较多年,平常挺照顾学妹的,也很愿意提点学妹一些补教界的小诀窍,时间久了,学妹对这个老师也就挺信任的,信任到几乎言听计从。
直到有一天,两个人下班离开补习班时,国小部老师忽然对学妹说:「欸,你那边算算看有几个学生,是从我的国小部直升上去你那边的,我觉得我有权力跟你抽一半的钟点费,因为我把学生基础打得很好,让你工作起来很顺。」
学妹当下楞楞的就应了声好,回来之后再想一次,心中忽然一阵寒--那个老师利用了学妹的信任跟没经验,提出了一个完全出自欺骗及贪婪的要求。
学妹的经验让我谨记两个教训:
1.当我们面对一个可欺的对象时,永远都要超越内在的贪念。因为当贪念变成具体的行为时,只有非常信任我们的人在短时间内会被迷惑,其他人都会知道我们在搞什么。
2.当人被贪念给迷惑时,什么离谱的话都说得出来。仅剩的理智,只够用来判断眼前的人好不好骗,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像什么。
「君子慎其独」这个修心法则,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不只是为了要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之后,最终会受益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附注。对中国历代「慎独」概念有兴趣的,可以参见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3年9月)页211-234,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发表的「儒家慎独说的解读」。

4 留言

  • erica
    Posted 2010-10-23 00:29:28 0Likes

    会提出那种占人便宜的要求还蛮匪夷所思的…最近在澳洲的生活让我接触到各种占人便宜的人与事,让我常常很纳闷地跟洋人男友谈论起中西方的思想教育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差。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跟人要东西」,也许有时会变成「不敢」,但是至少就不会去占人便宜了。不过,回头想想,我会不会无意中在物资以外的事件中占人便宜呢?
    版主回复:(10/23/2010 03:41:06 PM)
    简单的来说,我觉得当人们太想要某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失去平时的判断力。
    就像我学妹的同事好了,因为太想要占学妹的便宜,以至于没法察觉自己所说出来的话,多么明显的离谱、匪夷所思。
    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刻,太想要某些东西啊!像我前几天才「太想要赶快在灵修上看到终点」,焦虑了好几天。
    太想要就是执,学妹遇到的了对「贪」有执的人,我们也很容易对很多事情有执,有的执会占别人便宜,但有的执会伤害自己。察觉我们太想要的执是什么,然后放下就可以了。
    但我想,就像文中的国小部老师一样,总有人察觉了自己的执之后,仍选择放纵自己的执横流。

  • raymondsin
    Posted 2010-10-24 05:32:05 0Likes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其实慎独的修行是否来自恐惧?那有没有和新时代思想产生矛盾?
    版主回复:(10/24/2010 10:22:19 AM)
    慎独的修行来自「慎」。
    大部分的修行法门都会提到「身口意」的修行,谨慎的面对自己内在的念头,确认自己究竟是为了些什么,才要这么做。
    至于会不会某些时刻,我们是基于恐惧而去做某些事情呢?嗯,当然也有可能,那么,还是回到「慎」,对自己的念头有觉知。

  • Richard
    Posted 2010-10-24 05:59:02 0Likes

    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对生命所有一切负起100%的责任。
    平时是否只是想到才清理? 只有桌面(意识)保持干净,但是抽屉(潜意识)这些看不到的地方就胡乱塞一通? 清理是否只做表面功夫? 由小我为出发让人看到「你看我有清理喔!」然后没人看到时,又回归本性?
    「你一定要进入黑暗 才能展现出你的光芒」
    版主回复:(10/24/2010 10:25:43 AM)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也很好。
    乍看之下,大家所切入的点不同,对自己的念头谨慎,是一个切入点;对生命负起100%的责任,也是一个切入点。但最终都是通往同一个终点-我们如何能活得更平安。

  • erica
    Posted 2010-11-05 11:56:24 0Likes

    teen提到灵性修行的终点…其实到底是怎样的终点才算终点?
    不需要再回到地球修行吗?可是,那很「远」(感觉上),我反而很想在这段地球修行的过程看到「甚么」…确实也是一种「执」…
    版主回复:(11/05/2010 04:06:14 PM)
    我想,我心中的终点应该是……「这个领域完全不会有任何的鸟事发生,或者我不再需要在因为这个领域的任何事情烦心」吧!
    那你想看见的「甚么」是甚么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