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是在人際關係中扮演某個角色。

Photo by S O C I A L . C U T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是我在2021/Apr/19寄出的電子報內容。如果你希望每週都能收到最新的內容的話,請到首頁訂閱。

Hi,

上週和朋友約見面,朋友坐下來第一句話就問我:「所以你現在可以講話了嗎?」,我大笑著說可以可以XD

延續著上週的狀態,我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了與人來往和交談的能力,內在的靜語狀態卻持續發酵著。我的內在並不是無語或一片空白,而是開始對「故事」敏銳起來。

我曾經很喜歡說話,直到大約一年前,我開始有意識的練習非必要不講太多話,才開始對自己講的話更常保有覺知。少講話好一段時間,我開始注意到,人們深陷自己的故事中時,很難注意到自己正在講什麼,當然也會常常想起零覺知時代的自己,多麼的被自己腦海中的故事糾纏。

有意識地跟自己的故事保持良好的距離,意指我知道自己擁有故事,但我也知道,我擁有的,僅僅是我的版本的故事。

話少講之後,聆聽的機會就變多了。我開始注意到,不是每一段交談都是溝通,更多時候,講話是在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說服自己,或者宣戰。愈是專注的、放鬆而專注地聽著,聆聽的當下我甚至不去想「我待會要講什麼回應」,我愈能感受到超越語言的訊息。剛開始我需要花很多力氣,克制自己立刻下判斷、下定論的習慣,但是這些努力很有價值。

現在我很享受不講話,因為不講話讓我記得自己是誰——每次講話,都是在一段人際關係中,扮演某個角色。不講話時,我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意識到自己,並成為自己。

你問過自己這個問題嗎:「我是誰?」

靜語瑜伽僻靜的最後一天,我們也跟夥伴練習著回答了這個問題。年紀、星座、住哪裡、喜歡些什麼、為什麼來練瑜珈⋯⋯這些都是故事。

但是我們僅僅只是故事堆疊出來的存在嗎?

如果你不只是你的故事,那你是誰?

就是這個問題,讓我在不講話的時候,得以成為自己。

Much Love

T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