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火車前往東部的路上,正好讀完《向內修復》。
寫這篇時,看到自己 2017 年寫的〈身在苦中不知苦〉,很有「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被科學佐證了」的開心。
.
參加瑜伽師資訓練時,幾乎每個老師都會提到:「瑜伽最終鍛鍊的並不是身體,而是神經系統。所有體位法的練習,都是為了有一天我們能安住在靜坐中」。神經系統無論是在正統醫學,還是自然療法/能量醫學的領域裡,都被認為是最需要好好照護的身心結構。
.快速修復 ≠ 真正療癒.
《向內修復》提到人們會無意識選擇「快速緩解痛苦,但是無法根治症自己」的方式,緩解自己的痛苦,作者把這種做法稱為「快速修復」。
快速修復雖然能緩解症狀,副作用可能是切斷和身體的連結,甚至壓抑了身心的訊號。久而久之,我們會和自己的身體變得分裂、疏離。只是急著把「不舒服的感覺」趕走,而沒有耐心去傾聽它真正要告訴我的訊息,久了,人會開始聽不懂自己的痛苦,到底說了些什麼?
.神經系統健康的四大樑柱.
《向內修復》提出「療癒神經系統需要四根樑柱支撐」的論點,四根樑柱分別是:
-
- 身體 —— 從基因、細胞到器官系統的健康,決定了神經系統能否有效調節。
- 心智 —— 思維、情緒、內在模型與應對策略,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環境。
- 連結 —— 人際、社群與社會的參與感,帶來療癒不可或缺的支持與歸屬感。
- 精神 —— 人們需要感覺自己隸屬於更大的整體,找到超越人際關係的意義與方向。
.五階段修復計畫.
《向內修復》的核心療癒地圖是五個階段,作者特別強調,每個階段都對應到不同的樑柱:
-
- 覺察(Awareness) —— 專注於心智,開放心智去理解整體神經狀態。
- 調節(Regulation) —— 回到身體,透過呼吸與肌肉的生理活動進入放鬆。
- 修復(Restoration) —— 心智與身體並重,才能真正處理失調根源。
- 連結(Connection) —— 將焦點放在人際與社群,重建與他人、自然、目的的聯繫。
- 擴展(Expansion) —— 四樑柱同時並進,培養神經系統的韌性與成長性。
作者認為,個體需要在生活的不同面向強健起來,才能建構穩固、充滿活力的神經系統。
.可操作的工具與量表.
《向內修復》提供了很多實際方法:呼吸練習、肌肉放鬆、日記觀察、理想照顧者想像等,也設計了許多量表與自我觀察指標,幫助讀者追蹤進度,避免停留在模糊的「感覺好像有點改善」。
.結語.
療癒不是急就章,而是一個逐步重建連結的過程。從身體到心智,從關係到靈性與意義感,我們需要的是耐心和結構,而不是被快速止痛的解方拐走。
這本書特別適合:
-
- 想要理解「為何自己總是焦慮、疲憊卻找不到原因」的人。
- 高敏感族群(HSP),渴望找到與自身敏感共處的路徑(書中很前面的章節,就花了一整章談論高敏感人的自我評估與照護)。
- 曾有創傷經驗,想靠自我修復逐步重建安全感的人。
- 對「身心靈」想要有更科學架構理解的讀者。
如果你常覺得焦慮、疲憊卻找不到原因,或是想用更有架構的方法理解「身心靈」,或者長期覺得身心不在同一個頻率,這本書的視角,也許可以幫助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自己、給自己需要的支持與照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