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了很久,終於等到 Anodea Judith 的另一本經典《Eastern Body, Western Mind》(台譯《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進入繁體中文使用者的視野,他的第一本書《Wheels of Life》(台譯《脈輪全書》),在我剛踏入身心靈圈時,就已經是能量療癒的必讀指南之一。
《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書的結構很單純:七個脈輪,七個生命主題。單純,但不簡單。再版前言中有一段話:
「在西方世界,有些身體療法將心理層面和身體連結起來,但忽略了靈性層面的存在;有些以靈性為導向的心理學將心理層面和靈性連結起來,但忽略了身體。另外還有一些學科,如瑜伽,將靈性層面和身體連結在一起,卻未能處理心理創傷。
透過脈輪系統的視角,這本書在一個綜合系統中呈現了心理學、靈性與身體的整合。它說明心理、身體和靈性對每個人都同等重要,並且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Judith 博士把東方的脈輪語言,譯入西方心理學的脈絡裡,這真的是很珍貴的跨領域連結——無論是哪個門派的靈性習修,通常都不擅長社會適應和健全自我,畢竟靈性追求的是超越自我、放下我執。我練習瑜伽十多年之後,依舊因為憂鬱受苦,就是應驗了 Judith 說的「瑜伽將靈性層面和身體連結在一起,卻未能處理心理創傷」一語。
書中每一章都打造了一條可以實作的脈絡,讓讀者可以沿著走——身體部位與象徵、童年發展議題、常見創傷、過度與不足的兩端樣貌,最後以身心練習收束。這樣的編排,讓閱讀不只是「懂」,而是「用得上」——
讀到海底輪時,安全與界線不再只是抽象術語,而是我腳掌是否能踩實地板、呼吸是否能沉到下腹?讀到太陽神經叢時,意志與羞恥的拉扯,便能對照到那些「想做卻縮手」或「逞強到失衡」的日常細節。
我幾乎可以從文字裡讀到作者「先從能感覺到的地方開始,理論以後再補上」的敦促感,沒有要讓我們讀完就放一邊的意思。
我也喜歡 Judith 在書中自在的使用「權利(rights)」一詞。
海底輪是「我有存在與安全的權利」、
臍輪是「我有感受與愉悅的權利」、
太陽神經叢是「我有行動與選擇的權利」……
因為坦然的使用著「權利」一詞,抽象的靈性議題得以進入生活,成為界線與倫理。自我照護不再是模糊的宣告與激勵,而是一步步收復自己應享權利的過程——用上「權利」一詞時,人的意識會自然而然的讓自己立場站得更穩:我不是在索求特權,而是在恢復我作為人的基本人權。這個視角,對長期處在自我懷疑,或過度自責的人來說格外珍貴。
.
《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整合了印度脈輪傳統,與西方的心理學與創傷理論,讀起來並沒有硬湊的感覺,我想這是因為 Judith 在撰寫中堆疊了足夠的階梯,銜接兩門學問,同時提供脈絡,讓讀者能基於自己的經驗,跨界兩種不同的理論。
例如喉輪一章提到「說真話」不只是道德命題,也跟神經系統的強度有關:有時候人不是愛說謊,而是神經系統可能還承載不了誠實帶來的震盪。靈性議題不再只跟人的意志與選擇有關,好像做不到就是人格有瑕疵,也要考慮做不到某些道德規範,可能是肉體的強韌度不足,這真的可以讓人不要再用過度嚴苛的道德標準譴責自己,增加無謂的自責和罪惡感。
靈性並不是嚴苛枯燥的自我虐待,而是願意贈與給自己與他人的無條件的愛,基於愛,我們能善待彼此。過度吹毛求疵、高道德的靈性教導,會讓人望之卻步,當恐懼與批判潛入,愛就不復存在了。
另外是書中對「過度/不足」的觀察也很好看——Judith 一再提醒讀者,任何脈輪的能量都可能往兩端極化:臍輪可能在愉悅上失控,也可能把情感關起來;喉輪可能喋喋不休,也可能長年沉默。提出了「雙向失衡」可能性,引導了讀者更細膩的自我觀察:我到底是沒有力量,還是用力過頭?
最後還是想提醒,書再好、再經典,終究是給大眾的通用指南,便利但是必然簡化的公版地圖。地圖可以提供方向,但是無法取代我們真正踏足當地。《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是指南,不是神諭,最重要的,永遠是我們獨特的生命史,與每個讀者對自己的思索。
最後,我會把《第一本脈輪身心修復診療經典》推薦給兩種讀者:一種是不滿足於感覺,更想把感覺落實成可實行技巧,走在身心整合路上的實作者;另一種是關注創傷修復、卻總覺得語言難以穿透身體記憶的療癒者。無論是實作者或是療癒者,我想都會在這本書中,得到許多的靈感與洞見。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