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小分享

農曆七月,最近的閱讀書單是 Stephen King 的小說《鬼店》、Aniela Jaffé 的《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外加看了 Netflix 的《蛇惑》。

相較於改編電影,《鬼店》原著小說是很有愛的故事,每個角色都對彼此有愛,恐怖的畫面不多,但是愈讀就愈能感受到不祥的烏雲籠罩在頭上。壓迫感和絕望感剛開始很稀薄,然後像霧一樣不著痕跡地變濃,等到反應過來,已經無處不在,也找不到出路。

去年夏天我人在科羅拉多州的 Boulder,今年夏天就讀在 Boulder 的鬼故事(《鬼店》的地點設定在 Boulder 山區),故事裡敘述的那些連綿的、終年積雪的山峰,我全都親眼見過。為了要從故事裡回到現實,我從中段就不停的一路讀到最後,想趕快跟著書裡的角色,一起逃離大雪的深山與純粹的邪惡。

十幾年前,我有一段時間一直作噩夢,去拜拜和祭改也沒改善,最後靠著唸英文和算數學(我的邏輯是數學和英文都很理性,有助驅邪),外加大量運動,好像代謝一樣,終於漸漸擺脫被噩夢所苦的階段。

雖然《鬼店》最後的場景停在夏日陽光燦爛的緬因州,但我還是決定立刻接著讀一個從精神醫學分析與理性來看待靈異現象的鬼文本分析(自己替自己安裝防毒軟體的概念)⋯⋯

亞菲的鬼文本分析是從科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理解靈異現象。心理分析關心的並不是鬼或幽靈的真假,而是各種超自然現象,是當事人心靈向外的投射與顯化,人如何透過外顯可見的一切,去觀察自己的內在狀態。

外在的事件,都是早已在內在成形的世界。對未知、不可知的一切保有敬畏與警覺的態度,不管我們面對的是外在世界的未知,還是自己內在未知的無意識。

蛇惑》是我看下來壓力最大、最窒息的一部影集,大勝《鬼店》和鬼文本分析⋯⋯是連環殺人犯在東南亞國家,專挑背包客下手的紀錄片。我每看一集就要關掉網頁,過幾天再看下一集(喘),影集裡的場景和情境,距離我的真實生活太近了。

我也曾在青旅中的游泳池中,和初見面的背包客邊喝可樂,邊游來游去。我走過許多南亞和東南亞的街道,看過與影集中輪廓膚色類似的面孔,和他們一起爬山、吃晚餐、搭著嘟嘟車去沒去過的地方。在永遠夏天的緯度,《蛇惑》裡那些輕飄飄又豔麗張揚的薄衣薄褲,我也穿過。

看影集時,像是在看自己一部分的真實生活,雖然我也曾在旅程中遇過詐騙、性騷擾、扒手,但是情節都不嚴重。可是沒有發生壞事、沒有變成海外失蹤或死亡人口、跟更可怕的結局擦身而過,也許也只是我比別人多那麼一點點好運,遇到真正惡劣的狀況時,我恐怕也是無力回天的。

一路看下來的心得是,人比鬼可怕多了。

中元節的小分享,願眾生平安。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