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獨立書店小記

最近的新聞大概就是台北的有河書店、政大書城花蓮店,還有金石堂彰化店,幾家實體書店,都要結束營業,台中的潮返書店則明確通告,需要更多新客。

我特地抽了個下午去有河書店走走。

我是電子書愛用者,去逛實體書店的樂趣之一是特地去找一找自己「已經擁有電子版」的書,經常會有以下幾種反應:

-「原來你這麼厚?!」,例如《蜜蜂與遠雷》、《榮格論心理類型》和《走向北極》,尤其是《榮格論心理類型》,640頁的精裝本,我嚇到。

-「原來你這麼薄?」是看到《懂也沒用的神秘旅行》和《飛行的奧義》紙本的心情,讀的時候有「這是一個好長的故事」的感覺。剛好兩本的主題都跟旅行有關,可見得內在移動的哩程,比頁數更長,實體書的份量,不足以反映出心靈旅行的距離。

-「原來你這麼漂亮?」,《從前從前的日本》,就是這樣的書,實體封面是布質的,電子書再方便,也無法還原這樣的觸感與驚喜。

逛實體書店,簡直是線下見網友的實體見面會。

 

我在有河買了早就入手電子書的《創造力的修行》紙本書,紙電雙收。

讀這本的時候,有太多想手寫的東西,沒寫下來就讀不下去,無論是另外寫一本筆記、直接在大尺寸電子書閱讀器上寫、還是用打字記錄在電子書的註記中,都覺得很不順手。

看到紙本書本尊,才發現中文版編輯可能已經預測到這種情況:頁面的邊界和行距都有夠大的,感覺就是預設讀者會很需要寫(或者邀請讀者盡情寫?)。而且它連字體都比較大,讀起來不會眼周壓力升高,對我這個開始會在意字體大小的人(年紀?)來說,真是剛剛好。

結帳的時候,是一種奇妙的時空錯亂感——我大概已經有二十年,沒有「在實體書店,用現金,買原價的書」了。習慣了電子書刷卡付款後立刻下載閱讀、網路書店常態七九折,今天下單、明天去便利商店取貨付款,那天遞出現金、等老闆替我蓋店章時,順手玩一下櫃檯旁邊的文創小物,跟老闆閒聊兩句⋯⋯這一切都太復古了,復古到我竟然有點恍神。

實體獨立書店的消失,可能是各種出版/銷售環境條件的最終結果,在小書店結束營業之前,去走走、去看看、去翻翻書、去消費吧!

另外,潮返有一隻黑貓店長,書店沒了他就只能變回普通黑貓了⋯⋯

Leave a reply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