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被動又順從,可能就會被誤解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學習是一種極為主動的美德。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P.148
A person is wrongly thought to be teachable if he is passive and pliable. On the contrary, teachability is an extremely active virtue. No one is really teachable who does not freely exercise his power of independent judgment.
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這樣的讀者在最後終於能對一本書提出回應,對於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會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P.148
The most teachable reader is, therefore, the most critical. He is the reader who finally responds to a book by the greatest effort to make up his own mind on the matters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
我先提醒,以下是我給自己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重點及應用方式,所以我稍微有調動一下章節前後內容,重新寫一個我自己用起來順手的結構。用詞也是,有的地方我是用自己的話寫的,和原書也不太一樣。《如何閱讀一本書》非常棒,光讀我的筆記是絕對不可能攝取到書中精華的。
這份摘要比較像是一份薄薄的、速速一翻讓我提醒自己的重點小抄。我一看到某些標題或粗體字,腦中會自動回想起書中提到的技巧跟細節,沒有讀過原書的話,腦內不會隨之浮出相映的內容。為了方便有興趣看原書內容的讀者們,以下筆記我全部都註明了原書頁碼出處,以利大家參考及查詢。
還有,《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列出來的書目,很多我都還來不及讀,所以以下只列出了本書作者的說法,我還沒有能力跟作者對話,或者與作者有不同意見。像我有朋友已經讀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他就不同意《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將本書列為格言形式的哲學書。未來如果有任何增刪修訂,(如果我有空)就會列在這裡。
本文我使用的是臺灣商務印書館於2016/12/07重新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三版),ISBN:9789570530629。
***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為那些「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P.13
。一個讀者主動參與閱讀的責任。
閱讀一本書應該是你與作者之間的對話。有關這個主題,他知道的應該比你還多,否則你根本用不著去跟這本書打交道了。但是了解這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必須要向自己提問題,也要向老師提問題。一旦他了解老師的說法後,還要能夠跟老師爭辯。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P.57
Reading a book should b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you and the author. Presumably he knows more about the subject than you do; if not, you probably should not be bothering with his book. But understanding is a two-way operation; the learner has to question himself and question the teacher. He even has to be willing to argue with the teacher, once he understands what the teacher is saying. Marking a book is literally an expression of your differences or your agreements with the author. It is the highest respect you can pay him.
。四個基本問題(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閱讀中,這四個問題會有各種變形)——
1.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作者如何發展這個主題,如何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2.作者的細部解釋:找出作者主要的想法、聲明和論點。
3.讀者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這本書有道理嗎?全部都很有道理,還是只有一部分有道理?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書與你有什麼關係:書中的資訊對你來書有意義嗎?你有必要了解嗎?資訊之外,書是否還帶給你啟發?
P.54-55
瞭解一本書的關鍵:有能力提出問題,也有能力自己回答問題。後兩個問題比前兩個問題重要,最後一個問題則跟主題閱讀有關。-P.55。
如果要回答前兩個問題,要確認一下自己的意見是什麼;如果讀者拒絕傾聽作者所說的話,就沒辦法瞭解這本書。-P.299
。如何做筆記、標示重點。
。畫底線
。畫底線之後再加記號
。空白處畫星號或其他符號(慎用):一本書十來個地方就夠了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論點有連串重要陳述時,自己做順序編號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處頁碼:比較或參照
。圈出關鍵字或句子:跟畫底線相同
。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寫下讀者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問題或答案;簡化書中複雜的論點;記下全書所有主要論點的發展順序;個人的索引頁。
智力上對這本書的所有權——寫下個人索引之後,可以試著在前面的空白頁列出全書整體架構,列出基本大綱與前後篇章秩序,目的是測量讀者是否了解全書。
P.57-59
。三種筆記。
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檢視閱讀後能做出來的,這筆記最好做在目錄頁或書名頁。這份筆記試圖回答的問題是:
1.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2.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
3.作者是藉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分析閱讀後能做出來的。概念筆記要能對一本書的準確性和意義等問題,自行提出答案。概念中既有作者的觀點,也會有讀者自己的觀點。
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making):主題閱讀後能做出來的。就單一一個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P.59-60
。基礎閱讀。
就算是後來變成閱讀高手的人,偶爾還是要用基礎閱讀來閱讀。譬如我們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字時,還是得去翻字典。如果我們被一個句子的句法搞昏頭時,也得從基礎的層次來解決。-P.262
Even the best readers continue to read, at least occasionally,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for example, whenever we come upon a word that we do not know and have to look up in the dictionary. If we are puzzled by the syntax of a sentence, we are also working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者沒有學習障礙(視力、聽力、智力正常,口齒清晰,能在團體中就學)。
第二階段——懂得發現符號的意義,學習者能認字、能學會文法。
第三階段——學習者能擴增認識的字,認識一大堆字(用上下文猜字)。
第四階段——能讀懂一整本書(從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能比較不同作者在同一主題上的觀點)。
-P.34
。檢視閱讀-會做出結構筆記。
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P.51
When reading a book, it should not be slow to be worthless or fast to be detrimental to satisfaction and understanding.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困難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P.52
Do not try to understand every word or page of a difficult book the first time through.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ule of all; it is the essence of inspectional reading.
檢視閱讀的目的——
1.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更多時間閱讀。
2.就算決定不讀,也會知道與這本書有關的事。
-P.41
檢視閱讀第一階段——系統化略讀:由外而內(書名、序、目錄、索引、結論;與主題相關的篇章/篇章開頭與結尾的摘要/東翻西翻唸個一兩段/最後兩三頁)。-P.41-44
檢視閱讀第二階段——粗淺的閱讀:一口氣衝完整本書不要停。-P.45。
檢視閱讀對主題閱讀(=最高層次的閱讀)非常重要。-P.52
結構筆記的內容包括了:
1.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2.這本書在談什麼?
3.作者的架構、觀點,及支持其架構和觀點的推論(骨架與血肉)。骨架是指綱要,血肉則是進一步的詮釋和解讀要的內容。
-P.59
血肉和骨架的譬喻參見P.99。
。分析閱讀-會做出概念筆記。
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說的:「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P.173
A person who has read widely but not well deserves to be pitied rather than praised. As Thomas Hobbes said, “If I read as many books as most men do, I would be as dull-witted as they are.”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找出作品的整體及部分結構-架構性規則(P.211)。
本階段即嘗試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的第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進行分類:這會決定閱讀一本書的方式(參見〈為書籍進行分類〉和〈如何閱讀各類書籍〉的段落)。讀者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哪一類的書,而且愈早知道愈好。P.67。
2.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什麼:寫摘要。小時候寫的課文大意,練習長話短說。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寫成全書大綱,列舉出來,也將書中各部分大綱列出來:擬大綱。目的是搞懂為什麼那些大綱是重點。
寫摘要和擬大綱是駕馭一本書複雜的內容的重要技巧。摘要能指出一本書的整體性,大綱能強調一本書的複雜度。-P.92
4.確定作者想問的問題:整本書想解答的主要、次要問題,能整合順序。
以及
理論性問題‧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存在?‧為什麼會有這件事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造成的影響是什麼?‧特性及特徵是什麼?‧與其他類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關聯性是什麼?‧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
實用的問題‧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特定結果?‧要達到特定目的要以什麼採取哪些行動?‧在特定條件下何謂更好或更糟?‧在何種特定條件下這樣做會比那樣做更好?-P.101-102
-P.104
分析閱讀第二階段:定義與詮釋書中的共識、主旨與論述-詮釋性規則(P.211)。
本階段即嘗試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的第二個問題:「作者主要的想法、聲明和論點是什麼?」。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確認你真的搞懂了作者的關鍵字字義。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找出關鍵句和主旨。
判斷作者的主旨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已經涉及主題閱讀——不同的作者經常會用不同的字眼述說同一件事,或用同樣的字眼來說不同的事。一個讀者如果不能經由文字語言看出意思與主旨,就永遠不能做相關作品的比較。-P.135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讀者要自己找出論述,挑選書中的關鍵句子出來重新架構作者的論述。
8.確認作者已經解決哪些問題?哪些沒解決?哪些沒解決的問題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
-P.143
分析閱讀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將整體分成許多部分,同時能找出思想與知識的要素,與作者有共識,找出主旨及論述,再重新架構一個整體。(很像樂高積木,拆開一組玩具,了解細節,自己用新的方法再組成同一種的玩具)
-P.150
分析閱讀第三階段:評論作者的學說-評論性規則(P.211)。
本階段即嘗試回答四個基本問題的第三、第四個問題:「請讀者自行為這本書下個判斷」以及「這本書與讀者有什麼關係?」。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了解,才能評論: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全書,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為了贏而戰:不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評論要有理論基礎,而非只是個人意見,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和個人觀點是不同的:知識≠個人意見。意見、論點不同是可以解決的。P.158。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最後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佐證,就必須要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的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後一點的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粗體字的部分在P.169-170。
概念筆記的內容包括了:
1.作者的觀點。
2.讀得越深越廣時,你自己的觀點也會出現。
。主題閱讀-會做出辯證筆記。
主題閱讀有兩個階段,準備階段,及閱讀階段。
準備階段:觀察研究範圍。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與其他書籍的書目索引。
2.瀏覽你設計出來的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閱讀階段:閱讀前一階段收集到的所有書籍。
1.瀏覽前一階段被認定為與你的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書中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中立的詞彙,帶領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或至少大部分作者都可以用你創造的中立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或至少大部分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和次要議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解讀他的觀點,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凸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輔助閱讀的工具。
對一無所知的人來說,工具書可說是毫無用處。工具書並不是茫然無知的指南。-P.183
Reference books are useless to people who know nothing. They are not guides to the perplexed.
內在閱讀(intrinsic reading)是指閱讀書籍本身,與所有其他的書都不相關。外在閱讀(extrinsic reading)是藉助其他書籍來閱讀一本書。在你找尋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個人閱讀。如果經常這麼做,最後你會發現越來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
相關經驗在閱讀中扮演的角色:
1.有兩種型態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閱讀時有困難的書。一般經驗適用於任何活著的人,但是一般經驗不等於全體經驗。特殊經驗需要主動尋找。兩種經驗跟閱讀不同書籍有關。
一般經驗與閱讀小說和哲學書籍有關。判斷小說的寫實性需要靠一般經驗,哲學家則訴諸人類的共通經驗。特殊經驗和閱讀科學作品有關。閱讀歷史,同時和一般經驗、特殊經驗有關。
2.如何確認自己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問自己:在你覺得自己了解的某一個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來?
P.174-177
其他的書可以做為閱讀的外在助力:
1.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時間順序讀,對瞭解最後被寫成的書很有幫助。
2.這是在延伸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就像文章有助於詮釋字義與句子,相關的書籍也能提供大型網路脈絡,以幫助你詮釋正在閱讀的書。
P.178
如何運用導讀與摘要:
1.少用導讀與摘要,因為導讀不一定全都正確。
2.就算正確也不完整,會限制讀者對一本書的理解。
3.必須讀完全書之後,才能看詮釋和導讀手冊,如果在閱讀全書之前就先看了導讀手冊,讀者就隸屬於導讀手冊的作者了。
4.摘要可以自己寫。
5.摘要不能代替真正的閱讀,卻能告訴你,你想不想或需不需要讀這本書。
P.179-180
如何運用工具書:
1.至少要問得出明智的問題。
2.要知道可以去哪裡找答案。
3.要知道工具書是怎麼組成的。
P.181-182
如何運用字典:
1.文字是物質的。
2.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
3.文字是符號。
4.文字是約定俗成的。
P.186
如何運用百科全書:
1.事實是一種說法。
2.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
3.事實是真相的反映。
4.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
P.190-191
延伸閱讀:我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