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各類書籍。
之所以需要各類書籍閱讀建議,是因為前面談到的是通用規則,在各種獨特的閱讀情境中,通則是不夠用的。另外,比起閱讀規則,四個讀者的基本問題更重要。
書籍被分為虛構的小說類與傳達知識、說明性的論說類,論說類作品又區分為理論性與實用性-P.73。理論性作品包括歷史、科學/數學、哲學,實用性作品沒有任何界線-P.196。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P.196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remember about any practical book is that it can never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which it is concerned. A theoretical book can solve its own problems. But a practical problem can only be solved by action itself.
1.任何書裡包含了原理、規則或任何一種一般的指導,都能認定為是實用的書。-P.197
2.實用性的書只能給你通用規則,讀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運用在實際情況中。-P.197
3.原理、規則、行動,由內而外。-P.198-199
4.實用性的書往往具有情感渲染力——實用性的書混雜著雄辯與宣傳,讀者對於實用性的書的最終評斷是「是否接受作者的結論,與作者提議的方法」,而實際的行動與思考除了需要理智,還需要情感,沒有人可以不受到感動,卻認真採取行動的。因此作者需要激起讀者的情緒反應,左右讀者意志。-P.201
5.如果真正讀懂一本實用的書,會找到這本書的基本共識/主旨/論述,就能覺察出作者的雄辯及情緒用字,所以作者的性格在實用書中比在理論書中更重要。一定要自問的兩個問題:作者的目的是什麼?他建議用什麼方式達到這個目的?-P.200-202
讀實用的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1.一定要知道作者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要知道作者想做些什麼,因為知道作者要做的是什麼,就等於是知道他想要讀者做的是什麼。
2.發現並瞭解作者所建議的,達到他目標的方法。
3.讀者能不能接受作者的目標,以及他建議達成目標的方法。這要看讀者認為該追求的是什麼,以及什麼才是最好的追求方法而定。
4.你會照著作者希望你做的方式來行動。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要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這些規則應該盡可能去除我們體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P.208
In any event, the rules of reading a great work of literary art should have as an end or goal just such a profound experience. The rules should clear away all that stops us from feeling as deeply as we possibly can.
1.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在讀者經驗中曾經有過或沒有過的知識。想像的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的本身——那是讀者只能藉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成功了,就帶給讀者一種享受。
2.我們都是經由感官與想像來體驗事情。我們都是運用判斷與推論,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
讀想像文學的三個「不要」:
1.不要抗拒想像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讓故事在我們身上活動。我們要讓故事貫穿我們,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們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它。
2.在想像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論說性作品是教導我們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學則藉由創造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教導我們衍生的意義。為了要從這樣的書中學習,我們要從自己的經驗中思考。我們都懂得從經驗中學習——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經驗,所以我們也可以從小說在我們想像中所創造出來的經驗中學習。
3.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P.208-210
讀想像文學的三個階段-A.架構性:
1.想像文學要分類。抒情詩敘述故事時,以表達個人情緒為主。戲劇與小說的情節比較複雜,以及許多角色之間彼此產生互動與反應,還有過程中情感的變化。
2.要抓住全書的大意。用一兩句話說明全書的內容,簡要的說明劇情。
3.能將整本書簡化為大意,還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讀想像文學的三個階段-B.詮釋性:
1.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言、行和感覺。讀者要熟知每個事件與人物的細節。
2.小說的要素和表現的場景、背景有關。讀者要願意和其中的角色做朋友,運用同情心和洞察力參與事件發生。
3.與小說中的角色一起完成他們的冒險。
架構性+詮釋性的目的是讓讀者逐步了解作者如何在想像的世界中完成一個作品。你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還會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
讀想像文學的三個階段-C.評論性:
1.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像的作品。所謂感激,指的是感激作者藉著你的情緒與想像力,為你創造的一個世界。對於小說,不是贊成或不贊成,而是喜歡或不喜歡。
2.要批評,要客觀地指出書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
3.懂得閱讀的人,品味都很高。
P.211-216
讀想像文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1.整本書的內容在談什麼?=讀者能說出關於故事、戲劇、詩的情節大意。
2.內容細節是什麼?如何表現出來?=要能辨識故事中所有角色,並用自己的話重新敘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關鍵事件。
3.這本書說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還是部分真實?=這像一個故事嗎?這本書能滿足你的心靈與理智嗎?你欣賞這本書帶來的美嗎?
4.這本書與我何干?=回答完前三個問題,讀者的責任就結束了。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P.217-219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一開始本來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便了解為什麼了。-P.221
It should not be clear then. A story is like life itself; in life, we do not expect to understand events as they occur, at least with total clarity, but looking back on them, we do understand.
那個悲劇英雄確實學習到了為什麼,當然過程很困難,而且是在生活都被毀了之後才明白的。我們可以分享他的洞察力,卻不需要分享他的痛苦遭遇。-P.223
The tragic hero does learn why, though often, of course, only after the ruin of his life. We can share his insight without sharing his suffering.
如何閱讀故事書:
1.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要讓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發生作用,讓角色進入你的心靈之中。
2.除非你能很快地讀完,否則你沒法看到整個故事的大要。如果你不專心一致地讀,你也會漏掉其中細節。
3.你一定要讀完一本小說之後,才能談你是否把這個故事讀通了。
4.小說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
P.219-223
史詩的重點:
荷馬的《伊里亞德》、《奧德賽》,維吉爾的《阿奈德》,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與《聖經》。P.224-225
如何閱讀戲劇:
1.劇本不是一個完全完成的作品,讀者需要假裝自己看到演出的實景。讀者沒有在心靈中上演劇本,不算是真正讀過劇本。
2.有的劇作家會解釋劇本的意義,並告訴讀者如何理解這齣劇。
3.閱讀劇本時要一氣呵成,才能掌握整體的感覺。
4.帶著感情大聲把劇本讀出來。
P.225-227
悲劇的重點:
1.希臘悲劇不只告訴我們有關世界的一切,也是一種文學形式的開端。
2.希臘悲劇的精髓就是缺乏時間。
P.228
如何閱讀抒情詩:
讀詩沒那麼難,而且值得一讀。
1.不管懂不懂詩的內容,都一口氣讀完,不要停——外表看起來很簡單的詩,內在架構都很複雜。除非一次讀完,否則無法理解大意是什麼,也很難發現詩中隱藏的基本感覺與經驗是什麼。
2.大聲重讀一遍——詩中的節奏或有押韻的地方,能增加讀者對詩的了解。當讀者對詩打開心靈,詩就能對你的心靈發生作用。
3.任何跟作者生活與時代的資訊,只要是確實的都有幫助。
P.229-236
。如何閱讀歷史書。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做改變,嘗試表現出更好的自我。-P.246
History, which tells us of the actions of men of the past, often does lead us to make changes, to try to better our lot.
歷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們感興趣的是現在——以及未來。有一部分的未來是由現在來決定的。因此,你可以由歷史中學習到未來的事物。-P.244
History is the story of what led up to now. It is the present that interests us—that and the future. The future will be partly determined by the present. Thus, you can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future.
1.狹義的歷史,指的是限制在針對過去某段時期、某個事件或一連串的事件,來進行基本上屬於敘事風格,多少比較正式的描述。歷史的基本是敘事的。P.237
如果非要分類不可的話,我們應該會把歷史(也就是過去的故事)歸類為小說,而非科學。好的歷史家不會編造過去,但他一定要假設他知道為什麼這些歷史上的人物會做出這些事。P.241
2.我們讀歷史是為了想要了解目前發生的事。今日人類仍然同樣在犯兩千五百年前雅典人和斯巴達人犯過的錯。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
1.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盡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2.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讀歷史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
1.弄清楚這本書在談的是什麼?沒有談到的又是什麼?
2.作者用什麼方式來敘事?從作者的故事章節中發現他最重視的部分。
3.批評歷史有兩種方式,書不夠逼真,和作者誤用資料。
4.這本歷史書與我何干?答案在實務面,政治行為的部分。
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
傳記是關於生活、歷史、男人或女人及一群人的一種敘述。因此傳記跟歷史有一樣的問題:作者的目的是什麼?他所謂的真實包含哪些條件?
閱讀傳記就像閱讀歷史,可能會導引出某個實際的、良心的行動。傳記是有啟發性的,那是生命的故事。
五種傳記——
1.定案本(definitive):定案本絕對不能用來寫活著的人。作者要閱讀所有的資料及信件,還要查證大批當代歷史。定案本傳記是歷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人和他的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就像是從他本人的眼中所看到的一樣。建議用讀歷史的方式來讀定案本傳記。
2.授權本(authorized):也是歷史,但是是非常不同的歷史。讀者可以好奇什麼利害關係的人會希望我們去了解某一個人的私生活,但我們不必指望真的了解這個人的私生活真相。授權本傳記會包括當時的時代背景、人們的生活習慣跟態度,以及當時大家接受的行為模式。
3.一般傳記:不像定案本值得信任,卻很適合閱讀。
4.教誨式傳記:含有道德的目的。
5.自傳:所有的自傳寫的都是還未完結的生活。沒人能反駁你的時候,你無可避免地會掩蓋事實或誇大事實。自傳寫得過火,會陷入「感情謬誤」中。任何人所寫的任何主題多少都有點自傳的成分。
P.247-251
如何閱讀關於當前的事件:
即使是閱讀報紙、雜誌,也還是要提出四個基本問題。當代事件(新聞)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報導現狀的作品類似論說性作品。閱讀報導現狀的作品要提問:
1.這個作者想要證明什麼?關於當前事件的書或作品,多半想要證明某些事情。
2.作者想要說服誰?
3.作者具有的觀念或偏見有哪些?除了要釐清作者心中的濾鏡之外,也要弄清楚自己的想法。
4.作者使用的特殊語言是什麼?他是否用了特定字眼激起讀者特定反應?
5.作者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嗎?作者真的知道事實嗎?
最重要的,讀者要擦亮眼睛!寫作當代事件的作者可能(但不一定)在希望你用某一種方式瞭解這件事的過程中,有他自己的利益考慮。你要搞清楚作者或作者的消息來源的利益考慮,記者寫作的心態。
P.251-255
文摘的重點:
提供資訊的做作品濃縮過後反而比原著好。閱讀好書的精華只是為了激勵讀者去閱讀原著。內容被濃縮愈多,愈要對撰寫文摘者的特質要有所了解。
P.256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那是與教育的根本相關的腦力活動,也是從蘇格拉底到我們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中心的目標,也就是透過懷疑的訓練,而釋放出一個自由開放的心靈。-P.259
It is an activity of the mind that is essential to education, the central aim of which has always been recognized, from Socrates’ day down to our own, as the freeing of the mind through the discipline of wonder.
以下討論兩種形式的科學與數學:偉大的科學與數學經典之作,和現代科普著作。閱讀法和論說性作品閱讀規則類似。
閱讀科學經典:
1.科學作品定義是「在某個研究領域中,經過實驗或自然觀察得來的結果,所寫成的研究報告或結論」。敘述科學的問題總是要盡量描述出正確的現象,找出不同現象之間的互動關係。
2.一個越「客觀」的科學作者,越會明白地要求你接受這個、接受那個假設。科學的客觀不在於沒有最初的偏見,而在於坦白承認。
3.科學家試圖擺脫時空限制,他要說的是一般的現象,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則。
另外要注意歸納法和演繹法的部分。
P.259-260
閱讀數學經典:
1.當我們的話題牽涉到情緒時,我們很難理解一些言外之意。數學卻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只要能適當地運用數學的共識、主旨與等式,就不會有情緒上言外之意的問題。
2.一般讀者至少可以把想像的基礎程度的數學讀得更明白,例如《幾何原理》。
3.閱讀數學比閱讀其他的書更需要寫筆記。
4.我們不是要成為這個主題的專家,只是要瞭解相關的問題。
P.263、P.266、P.268
閱讀科普書籍文章:
1.科普文章的兩個易讀特徵:只談論一點相關的實驗內容,通常只報告實驗結果。以及內容只包括一點數學。
2.閱讀科普文章時要全神貫注,否則可能沒法理解。要確認主題,要發現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要與作者達成共識,要找出主旨與論述,評估和衡量意義之前要完全了解這本書。
P.268-269
。如何閱讀哲學書。
哲學問題的最大特色就在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回答這些問題。採用別人的觀點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只是在逃避問題而已。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實在,還要有理論根據。-P.291
The most distinctive mark of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that everyone must answer them for himself. Taking the opinions of others is not solving them, but evading them. And your answers must be solidly grounded, with arguments to back them up.
理論思辨類的哲學:
探討存在的問題的,屬於形上學。
問題與變化有關的,包括特質與種類的演變,變化的條件與原因的,屬於自然哲學。
知識的問題,包括認知,人類知識的起因、範圍與限制,屬於認識論。
如何過好生活,善惡的標準的,屬於倫理學。
規範類的哲學:
關於良好的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行為為題,屬於政治學或政治哲學。
哲學研究方法:
1.哲學就是一種思考,別無他物。回答哲學問題,有嚴格的檢驗,以確認答案是否合乎邏輯。
2.哲學家的思想極為縝密,他們能整理出所有可能問到的最尖銳的問題,然後再仔細清楚地找出答案來。他們用什麼方法找出答案來呢?不是觀察探索,也不是尋找比一般人更多的經驗,而是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要回答哲學問題,除了思考以外,別無他法。
3.讀者要能分辨,有的哲學問題可以讓哲學家解決,有的哲學問題要讓科學家來解決。
P.278-279
哲學作品論述風格:
1.哲學對話: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這是一種對話、口語的風格。一開始提出一串問題,然後針對主題加以說明。柏拉圖的對話具有啟發性,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事情。蘇格拉底的則具有高度喜劇性。
2.哲學論文或散文:亞里斯多德與康德。康德會先談到主要問題,然後有條不紊的從各方面完整討論主題,作品中可見哲學論述的開頭、發展與結尾。
哲學對話與哲學論文的相同相異:形式差不多,但是論文中不會有戲劇化表達方式,也不像對話是由立場和觀點的衝突來表達論說,論文是由哲學家直接敘述自己的觀點。
3.面對異議:聖托瑪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特徵是辯論+討論,結合前面兩種論述風格,提出問題,也面對異議。
所有文章的形式都相同:先提出問題,呈現對立面(錯誤)回答,演繹支持錯誤回答的論述,再以權威性經文來反駁錯誤論述,最後阿奎那提出自己的回答或解決方案。珍貴之處是能明確指陳各種衝突,說明各種不同觀點,再面對所有不同意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從對立與衝突中,讓真理逐漸浮現。
4.哲學系統化:笛卡兒與史賓諾沙。他們想要用類似數學組織的方式,將哲學整理出來。
5.格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格言最大的好處是具有啟發性,讀者需要自己運用思考來理解,缺點是完全沒法論說,作者沒有為自己所說的話做適當的辯解。
哲學論文或散文是最普遍的形式,對話形式很難寫,幾何形式難讀又難寫,格言不夠,托馬斯形式有很多好處卻不常見。
P.280-285
閱讀哲學的幾個重點:
1.最重要的是找到哲學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作者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完全受他中心思想和原則的控制。試著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原則,自己找到的會比其他人的觀點還更有價值。找到作者的中心思想跟原則之後,看看作者是否將這概念貫徹在整本書中。
2.哲學問題是要解說事物的本質,詢問的不只是現象之間的聯繫,更要追尋潛藏在其中的最終原因與條件。
3.經由感官察覺到的是具體而個別的,腦中的是抽象又普遍的。「有了概念」意指你對自己具體經驗到的某些事情的普遍性層面有了瞭解。
4.注意哲學家的原則,假裝相信一些你並不相信的假設,是很好的心智訓練。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你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
P.288-289
如何閱讀神學:
分為自然神學和教義神學。自然神學是形上學最後一部分。教義神學則有權威經文及宗教權威人士。
P.291
如何閱讀經書:
教義神學書籍和經書的閱讀前提是接受書中的原則是成立的。這種閱讀沒有自由,且具有義務性,但也會得到閱讀其他書籍沒有的滿足感。
P.294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當你閱讀或寫作時,你可能很清楚政治與經濟問題所代表的意義,但是你,或是作者所說的社會問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P.299
When you read or wrote it, you were probably clear as to what was meant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But what did you, or the author, mean by social problems?
1.社會科學的定義: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算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另外加上大部分有關法律、教育、公共行政、一部分商業、社會服務的作品,加上大量心理學作品,行為科學則未定。
閱讀社會科學的提示:
1.社會科學不能數學化,要說明用語也很困難。加上近代研究已經有許多學科研究,超越傳統社會科學與專業科系的界線,包括統計學、人口學、選舉學、政策與決策制定、人事訓練管理、公共行政、人類生態,這些研究產生出來的報告,往往結合了十幾種以上的專業。
2.社會科學作品是混雜的,可能混雜了科學、歷史與哲學,有時可能還有混雜了一些虛構的色彩,每本書混雜的方式也不同,要區分這一切,並不容易。
3.閱讀社會科學的重點是一個特殊事件或問題,而非一個特殊作者或一本書,加上社會科學家會修訂自己的舊作品,因此關於一個社會科學的主題,通常需要讀好幾本書。
P.297-303
Teen筆記註:友人聊到社會科學並非不可數學化,經濟學、統計學、人口學、選舉學等等就都能夠量化,《如何閱讀一本書》根據作者自序,應該是成書於1972年,當時並沒有大數據,加上經濟學大約在Milton Friedman在1960-1970年代之間佔上風之後,才變成運用大量數學的學科,不過1970年代初期凱因斯學派還是有其影響力(這段果然印證了書中提到社會科學會隨著時代更新的論點)。
然而社會科學有鐘擺效應,在康納曼(2002),克魯曼(2008),席勒(2013),塞勒(2017)等人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可以發現凱因斯學派又有再度被重視的趨勢。
。後記。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對於一篇文章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P.131
Perhaps you are beginning to see how essential a part of reading it is to be perplexed and know it. Wonder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in learning from books as well as from nature. If you never ask yourself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a passage, you cannot expect the book to give you any insight you do not already possess.
《如何閱讀一本書》大概是我讀過第二名沒廢話的書(第一名是Patanjali的《瑜珈經》),讀起來知識密度很高,非常過癮。最大的收穫除了閱讀技巧增進之外,另一個是讓我對自己無知以及缺乏清晰的思考和推論的心智狀態,變得比較敏銳一點(白話就是,比較能察覺到自己愚蠢的時刻)。
說到「為什麼要讀書」以及「為什麼要讀這麼多書」,還有「讀個書為什麼要練習這麼多技巧」這幾個問題,我只能說讀書帶給我各個層面的自由,小時候是想像力的自由,長大之後是心智和人生選擇的自由。這裡說的心智和人生選擇的自由,指的是凡事能自己拿主意,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想法。當然,如今想讀的書太多,時間太少,有更好的閱讀技巧,讀得快一點、抓重點吸收精華吸得準一點,也會讓我從書桌前自由XD
現在(2018/02)我選購和閱讀書籍的流程大概是這樣:
在實體書店或網路書店看到喜歡的書,先用檢視閱讀第一階段,由外往內看看書名、序、目錄、索引、結論,與主題相關的篇章,我感興趣的篇章的結尾跟摘要,喜歡就買下來。買下來之後先用粗淺的閱讀讀一次,一口氣讀完整本書,中間盡量不停頓、不中斷。
有的書在粗淺的閱讀之後就收工了。如果我覺得有價值再進一步閱讀的,主要用到的技巧是畫重點、分析閱讀的寫摘要+列大綱(第一階段)+確認作者字義(第二階段),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四個讀者的基本問題,開始回答這四個問題的時候,也算是略有做到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主題閱讀差不多就是寫講義,和唸研究所時寫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的狀態了。
另外兩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重大收穫是——練習閱讀技巧提昇了不少我寫講義的能力,也提升了我寫講義的標準。仔細想想這是正常的,閱讀和寫作原本就是互惠的技巧。原本寫講義就不是很難得倒我,但是感覺K完《如何閱讀一本書》,又有更具體的寫作概念。加上《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時不時會提到爛書的特徵,結果就是我情不自禁地會一直用爛書的特徵來檢查我的講義,哈哈!
然後又因為開始認真觀察自己的遣詞用字(主要是分析閱讀第二階段「確認作者字義」的部分帶給我不少幫助),連帶的我發現思考、以及和朋友溝通時,邏輯和內容都變得更清晰。《如何閱讀一本書》在傳授閱讀技巧的同時,提高了讀者對於文字表達的鑑賞標準。鑑賞標準高了,連帶自己表達的時候也會變得警覺起來,堪稱是CP值非常高的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有一個大約兩頁又三行的〈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P.99)的段落,稍微有提到一點寫作的事,但是並沒有專門一個章節談到寫作技巧。以下從全書中摘錄出來的筆記,一併附上給各位參考。
***
如果作者跟老師無法將自己要傳達的東西整理出架構,不能整合出要講的各個部分的順序,他們就無法指導讀者和學生去找出他們要講的重點,也沒法發現全書的整體架構。-P.99
If authors and teachers did not organize their communications, if they failed to unify them and order their parts, there would be no point in directing readers or listeners to search for the unity and uncover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列在一本書前面那些章節的標題,可以進一步放大書名的意義。-P.71
。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否則這本書會顯得亂七八糟,根本沒法閱讀。而爛書就是如此。-P.83
。整體不等於集合體。一本好書,就像一棟好房子,每個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來。每個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獨立性。每個單一部分有自己的室內架構,裝潢的方式也可能跟其他部分不同。但是卻一定要跟其他部分連接起來——這與功能相關——否則這部分便無法對整體的智能架構作出任何貢獻了。-P.85
。一個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P.91
。四個基本問題也可以用在作者對自我的提問:
1.為自己要撰寫的書籍分類。
2.替自己的書寫摘要。
3.替自己的書擬大綱。
4.這本書要解決什麼問題?
延伸閱讀:我與《如何閱讀一本書》。上。
。延伸參考書目。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ISBN:9789863982746。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ISBN:9789868618800。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ISBN:9789570849929。
《越讀者》,ISBN:978986684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