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這麼說:「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上段大意為「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儒家思想很早就提出了一則修心的原則--慎獨,要人格外留意自己獨處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別人的眼睛看著我們、沒有人聽見我們的言語、沒有人知道我們在幹嘛,於是,不那麼正直的言語或行為,會格外的容易表現出來。
延伸來說,如果每個獨處的時刻都需要被謹慎看待的話,那麼,每個人無時不刻都只跟自己的心念相處,「慎獨」這門修行功夫,便成了24小時都要留意的一件事。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不是嗎?只有自己知道現在採取某個行為、說某句話,是因著什麼樣的念頭,不是嗎?
別以為自己之外的人,一時之間沒發現驅動我們的行為的念頭和盤算是什麼,就是賺到;也別以為把話說得光明、謊圓得漂亮,就永遠不會有人發現我們的念頭。
真正的正念不需要用話或用謊來圓,也不需要一個似是而非的邏輯來支撐,正念不怕人家看,自然也不需要一堆掩飾及藉口。
再說,就算短時間之內沒人發現某些人的胡作非為,時間長了,大家終究會看穿的。
無論善念惡念,都會被理解、都會被揭開。不要以為當下沒被發現、錢進了口袋、光環冠上腦袋,就是賺到了--業力就是這樣種下的。
要跳入靈性圈,最基本的一個認知就是「我們做了一件事,就要為這件事負起全部的責任,不可能躲得過的」。就像業力管理法則所言,傾全世界的力,也無法讓一顆發芽的橡實退回成一顆種子,發芽就是發芽了,業力運轉起來,那就是運轉了。
所謂的修行也就是這樣而已,修正自己的行為,行為來自心念,更根源的,修正自己的心念。
幾年前念碩士時,學妹偶然跟我聊起一件在補習班的小事:
她第一年闖蕩補教界時,因為學歷夠,雖然沒有任何職場經驗,班主任倒也願意讓她負責國中部。大概是學妹沒在職場中走跳過,人也單純老實,很快的就跟其他部門的老師交上朋友。
其中有一個國小部的老師,年紀比學妹大了10多歲,在補教界也打滾了比較多年,平常挺照顧學妹的,也很願意提點學妹一些補教界的小訣竅,時間久了,學妹對這個老師也就挺信任的,信任到幾乎言聽計從。
直到有一天,兩個人下班離開補習班時,國小部老師忽然對學妹說:「欸,你那邊算算看有幾個學生,是從我的國小部直升上去你那邊的,我覺得我有權力跟你抽一半的鐘點費,因為我把學生基礎打得很好,讓你工作起來很順。」
學妹當下楞楞的就應了聲好,回來之後再想一次,心中忽然一陣寒--那個老師利用了學妹的信任跟沒經驗,提出了一個完全出自欺騙及貪婪的要求。
學妹的經驗讓我謹記兩個教訓:
1.當我們面對一個可欺的對象時,永遠都要超越內在的貪念。因為當貪念變成具體的行為時,只有非常信任我們的人在短時間內會被迷惑,其他人都會知道我們在搞什麼。
2.當人被貪念給迷惑時,什麼離譜的話都說得出來。僅剩的理智,只夠用來判斷眼前的人好不好騙,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像什麼。
「君子慎其獨」這個修心法則,之所以能夠流傳幾千年,不只是為了要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之後,最終會受益的一定是我們自己。
附註。對中國歷代「慎獨」概念有興趣的,可以參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三期(2003年9月)頁211-234,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發表的「儒家慎獨說的解讀」。
4 留言
erica
會提出那種占人便宜的要求還蠻匪夷所思的…最近在澳洲的生活讓我接觸到各種占人便宜的人與事,讓我常常很納悶地跟洋人男友談論起中西方的思想教育差─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差。我從小就被教育「不要跟人要東西」,也許有時會變成「不敢」,但是至少就不會去占人便宜了。不過,回頭想想,我會不會無意中在物資以外的事件中占人便宜呢?
版主回覆:(10/23/2010 03:41:06 PM)
簡單的來說,我覺得當人們太想要某些東西的時候,就會失去平時的判斷力。
就像我學妹的同事好了,因為太想要佔學妹的便宜,以至於沒法察覺自己所說出來的話,多麼明顯的離譜、匪夷所思。
每個人都會在某些時刻,太想要某些東西啊!像我前幾天才「太想要趕快在靈修上看到終點」,焦慮了好幾天。
太想要就是執,學妹遇到的了對「貪」有執的人,我們也很容易對很多事情有執,有的執會佔別人便宜,但有的執會傷害自己。察覺我們太想要的執是什麼,然後放下就可以了。
但我想,就像文中的國小部老師一樣,總有人察覺了自己的執之後,仍選擇放縱自己的執橫流。
raymondsin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其實慎獨的修行是否來自恐懼?那有沒有和新時代思想產生矛盾?
版主回覆:(10/24/2010 10:22:19 AM)
慎獨的修行來自「慎」。
大部分的修行法門都會提到「身口意」的修行,謹慎的面對自己內在的念頭,確認自己究竟是為了些什麼,才要這麼做。
至於會不會某些時刻,我們是基於恐懼而去做某些事情呢?嗯,當然也有可能,那麼,還是回到「慎」,對自己的念頭有覺知。
Richard
與其說是恐懼,不如說是對生命所有一切負起100%的責任。
平時是否只是想到才清理? 只有桌面(意識)保持乾淨,但是抽屜(潛意識)這些看不到的地方就胡亂塞一通? 清理是否只做表面功夫? 由小我為出發讓人看到「你看我有清理喔!」然後沒人看到時,又回歸本性?
「你一定要進入黑暗 才能展現出你的光芒」
版主回覆:(10/24/2010 10:25:43 AM)
我覺得這樣的解釋也很好。
乍看之下,大家所切入的點不同,對自己的念頭謹慎,是一個切入點;對生命負起100%的責任,也是一個切入點。但最終都是通往同一個終點-我們如何能活得更平安。
erica
teen提到靈性修行的終點…其實到底是怎樣的終點才算終點?
不需要再回到地球修行嗎?可是,那很「遠」(感覺上),我反而很想在這段地球修行的過程看到「甚麼」…確實也是一種「執」…
版主回覆:(11/05/2010 04:06:14 PM)
我想,我心中的終點應該是……「這個領域完全不會有任何的鳥事發生,或者我不再需要在因為這個領域的任何事情煩心」吧!
那你想看見的「甚麼」是甚麼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