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反映了我們覺得「自己是誰」。

Photo by Michael Browning on Unsplash

這篇文章是我在2021/May/10寄出的電子報內容。如果你希望每週都能收到最新的內容的話,請到首頁訂閱。

謝謝你多等了一週,讓我有多一週的時間,可以待在瑜珈練習的餘韻中,讓新的改變在生活中有機會發生。延續著上一封電子報談到的「改變」的動力,本週我想跟你分享「如何讓想要的改變在生活中發生。」

上週提到的「技術的維護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反覆練習,價值觀的部分更是需要時時覺察與實踐」,改變之所以很難發生,是因為當我們想要擁有新的技能、新的生活方式時,我們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往往遠比我們所預期的要多得多。

有些習慣是不舒服的,甚至是會拖住我們的腳步的(所以我們才想改掉舊習慣啊),但是習慣也是最省力的,人的生存本能就是趨易避難,這就是很難擺脫舊的習慣的原因。改變,代表著我們需要突破舒適圈,也代表著我們不能選擇最省力的方式,反而要有意識的選擇比以往更費力的路——這就是為什麼改變如此困難的緣故。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達成目標後立刻被打回原形的經驗?我是經歷了滿多次減肥成功之後立刻復胖狀況啦⋯⋯失敗了很多次之後,偶然的在練瑜珈這件事情上,我體驗到了相對來說比較徹底的改變之後,我才注意到改變,反映的是我們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或者可以這麼說:生活,反映了我們覺得「自己是誰」

於是建立新的習慣,其實是重新塑造了我們對自己的形象的認知

第一堂瑜珈課後,即使我全身痠痛,我也還是愛上了瑜珈。很快的,「我是一個練瑜珈的人」變成了我的自我認同。改變的關鍵之一是:我是一個____的人。當我的答案是「我是一個練瑜珈的人」,無論怎麼偷懶,我都沒有完全拋棄過瑜珈。很妙的是,隨著我對瑜珈的理解愈來愈深刻,比體式的練習還要更多的,是哲學與古典瑜珈的脈絡,瑜珈也回過頭來,帶著我進入了了更深的平和。

於是這麼多年來,我進入了一個長長的良性循環——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練瑜珈的人,就沒放棄過練習瑜珈;而愈是練習瑜珈,就愈理解瑜珈更深一些、實踐得更多一些。

第一堂瑜珈課的十幾年後的此刻,我才發現自己踏上了沒有終點的成長的路。一路的風景愈來愈美,我的心也愈來愈柔軟。

能清晰地找到自我認同,即使只是一項,也是很幸運的。如果你在上一封電子報中,回顧了你曾經嘗試過的改變,這週你願意仔細想想你的自我認同是什麼嗎?

願我們一路載歌載舞,無論境遇如何,心中都有愛與光明。

Much Love

T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