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了很久,终于等到 Anodea Judith 的另一本经典《Eastern Body, Western Mind》(台译《第一本脉轮身心修复诊疗经典》)进入繁体中文使用者的视野,他的第一本书《Wheels of Life》(台译《脉轮全书》),在我刚踏入身心灵圈时,就已经是能量疗愈的必读指南之一。
《第一本脉轮身心修复诊疗经典》书的结构很单纯:七个脉轮,七个生命主题。单纯,但不简单。再版前言中有一段话:
「在西方世界,有些身体疗法将心理层面和身体连结起来,但忽略了灵性层面的存在;有些以灵性为导向的心理学将心理层面和灵性连结起来,但忽略了身体。另外还有一些学科,如瑜伽,将灵性层面和身体连结在一起,却未能处理心理创伤。
透过脉轮系统的视角,这本书在一个综合系统中呈现了心理学、灵性与身体的整合。它说明心理、身体和灵性对每个人都同等重要,并且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Judith 博士把东方的脉轮语言,译入西方心理学的脉络里,这真的是很珍贵的跨领域连结——无论是哪个门派的灵性习修,通常都不擅长社会适应和健全自我,毕竟灵性追求的是超越自我、放下我执。我练习瑜伽十多年之后,依旧因为忧郁受苦,就是应验了 Judith 说的「瑜伽将灵性层面和身体连结在一起,却未能处理心理创伤」一语。
书中每一章都打造了一条可以实作的脉络,让读者可以沿着走——身体部位与象征、童年发展议题、常见创伤、过度与不足的两端样貌,最后以身心练习收束。这样的编排,让阅读不只是「懂」,而是「用得上」——
读到海底轮时,安全与界线不再只是抽象术语,而是我脚掌是否能踩实地板、呼吸是否能沉到下腹?读到太阳神经丛时,意志与羞耻的拉扯,便能对照到那些「想做却缩手」或「逞强到失衡」的日常细节。
我几乎可以从文字里读到作者「先从能感觉到的地方开始,理论以后再补上」的敦促感,没有要让我们读完就放一边的意思。
我也喜欢 Judith 在书中自在的使用「权利(rights)」一词。
海底轮是「我有存在与安全的权利」、
脐轮是「我有感受与愉悦的权利」、
太阳神经丛是「我有行动与选择的权利」……
因为坦然的使用着「权利」一词,抽象的灵性议题得以进入生活,成为界线与伦理。自我照护不再是模糊的宣告与激励,而是一步步收复自己应享权利的过程——用上「权利」一词时,人的意识会自然而然的让自己立场站得更稳:我不是在索求特权,而是在恢复我作为人的基本人权。这个视角,对长期处在自我怀疑,或过度自责的人来说格外珍贵。
.
《第一本脉轮身心修复诊疗经典》整合了印度脉轮传统,与西方的心理学与创伤理论,读起来并没有硬凑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 Judith 在撰写中堆叠了足够的阶梯,衔接两门学问,同时提供脉络,让读者能基于自己的经验,跨界两种不同的理论。
例如喉轮一章提到「说真话」不只是道德命题,也跟神经系统的强度有关:有时候人不是爱说谎,而是神经系统可能还承载不了诚实带来的震荡。灵性议题不再只跟人的意志与选择有关,好像做不到就是人格有瑕疵,也要考虑做不到某些道德规范,可能是肉体的强韧度不足,这真的可以让人不要再用过度严苛的道德标准谴责自己,增加无谓的自责和罪恶感。
灵性并不是严苛枯燥的自我虐待,而是愿意赠与给自己与他人的无条件的爱,基于爱,我们能善待彼此。过度吹毛求疵、高道德的灵性教导,会让人望之却步,当恐惧与批判潜入,爱就不复存在了。
另外是书中对「过度/不足」的观察也很好看——Judith 一再提醒读者,任何脉轮的能量都可能往两端极化:脐轮可能在愉悦上失控,也可能把情感关起来;喉轮可能喋喋不休,也可能长年沉默。提出了「双向失衡」可能性,引导了读者更细腻的自我观察:我到底是没有力量,还是用力过头?
最后还是想提醒,书再好、再经典,终究是给大众的通用指南,便利但是必然简化的公版地图。地图可以提供方向,但是无法取代我们真正踏足当地。《第一本脉轮身心修复诊疗经典》是指南,不是神谕,最重要的,永远是我们独特的生命史,与每个读者对自己的思索。
最后,我会把《第一本脉轮身心修复诊疗经典》推荐给两种读者:一种是不满足于感觉,更想把感觉落实成可实行技巧,走在身心整合路上的实作者;另一种是关注创伤修复、却总觉得语言难以穿透身体记忆的疗愈者。无论是实作者或是疗愈者,我想都会在这本书中,得到许多的灵感与洞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