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是漫步在花开遍野的草原。

Photo by Kouji Tsuru on Unsplash

这篇文章是我在2021/FEB/22寄出的电子报内容。如果你希望每周都能收到最新的内容的话,请到首页订阅。

回答一个上一篇文章公开后收到的问题,算是延续了上一篇文章的内容:

「我在问自己问题时,曾想过:这个答案是我内心真正的答案吗?还是头脑为了解答硬挤出来的?当痘痘已经被挤出来,但往后遇到类似事件又触发同样感受时,可以视作痘痘没有清干净吗?之前的答案挖得不够深,还没找出引发这个感受的症结点吗?」

这是我的分享:

唸高中的时候,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跟当时的男友交往,就跟几个朋友聊了一下。分手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现在的我可以了解,当时的朋友不敢为我的决定担什么责任,几个人只能不轻不重的讲些搔不著痒处「你就体谅他一下,吵架难免的事情啊」之类的废话。

直到我问到一个学长,他劈头就说「分了啦!分开你就轻松了!」那一刻我有种「对对对这其实是我一直想听的答案!终于有人跟我持相同意见了!」的一瞬间被叫醒感,然后我就很快地搞定了这件事。

头脑挤出来的答案,不会有「叮」的心动感,辨识过一次,就永远都能辨识得出来。

人会成长、会成熟,我们对于一件往事的情绪,几乎不可能一次就刨根挖底的治好。疗愈像是漫步在花开遍野的春季草原上,每一步会遇到什么风景,都是不能预知的惊喜。若是把疗愈弄得像挖矿一样,埋头在不见天日的地下,抛弃没有价值的岩层,眼里只紧盯着哪里会露出一点值钱的矿脉,会变成另一种自我伤害。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自然变深,埋头苦干地猛挖,并且把「再体验到一次相同的情绪」视为前一次自我疗愈的失败,那会把生活搞得很苦。

和朋友聊起「通灵的能力」(注一)这件事,我们归纳出其中一个结论是:通灵也是沟通能力。与自己内在的神性沟通、与宇宙沟通、与万事万物沟通。要能沟通,至少双方要有品质良好的连结存在着。分辨不出答案出自内心还是出自头脑,表示我们跟自己的感受有点不熟。

试试看,从感受非常强烈的事情开始与自己沟通吧?

愈是让你体验到强烈感受的事,里面可以聆听的细节也就愈多。感受降临时,我现在很愿意立刻正眼看待,不再逃避拖延。这个世界很美好,但是强烈的感受会把我侷限在某个特定的情境里,就像功课没写完,只能待在书桌前面一样。

而我很想赶快出去玩。

愿我们在玩耍的路上相遇。

Much Love

Teen

注一:后来我们还真的录了一集聊通灵力的Podcast:「哩咧公虾:通灵的阿撒布鲁」,有兴趣请直接点节目名称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