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是在人际关系中扮演某个角色。

Photo by S O C I A L . C U T on Unsplash

这篇文章是我在2021/Apr/19寄出的电子报内容。如果你希望每周都能收到最新的内容的话,请到首页订阅。

Hi,

上周和朋友约见面,朋友坐下来第一句话就问我:「所以你现在可以讲话了吗?」,我大笑着说可以可以XD

延续著上周的状态,我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了与人来往和交谈的能力,内在的静语状态却持续发酵著。我的内在并不是无语或一片空白,而是开始对「故事」敏锐起来。

我曾经很喜欢说话,直到大约一年前,我开始有意识的练习非必要不讲太多话,才开始对自己讲的话更常保有觉知。少讲话好一段时间,我开始注意到,人们深陷自己的故事中时,很难注意到自己正在讲什么,当然也会常常想起零觉知时代的自己,多么的被自己脑海中的故事纠缠。

有意识地跟自己的故事保持良好的距离,意指我知道自己拥有故事,但我也知道,我拥有的,仅仅是我的版本的故事。

话少讲之后,聆听的机会就变多了。我开始注意到,不是每一段交谈都是沟通,更多时候,讲话是在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说服自己,或者宣战。愈是专注的、放松而专注地听着,聆听的当下我甚至不去想「我待会要讲什么回应」,我愈能感受到超越语言的讯息。刚开始我需要花很多力气,克制自己立刻下判断、下定论的习惯,但是这些努力很有价值。

现在我很享受不讲话,因为不讲话让我记得自己是谁——每次讲话,都是在一段人际关系中,扮演某个角色。不讲话时,我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意识到自己,并成为自己。

你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我是谁?」

静语瑜伽僻静的最后一天,我们也跟伙伴练习著回答了这个问题。年纪、星座、住哪里、喜欢些什么、为什么来练瑜珈⋯⋯这些都是故事。

但是我们仅仅只是故事堆叠出来的存在吗?

如果你不只是你的故事,那你是谁?

就是这个问题,让我在不讲话的时候,得以成为自己。

Much Love

T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