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興趣當飯吃的我,很幸運。我曾經痛恨教瑜珈,卻不曾痛恨瑜珈,想清楚後,再不曾迷惘。不把興趣當飯吃的他,也很幸運。他的興趣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獨佔。

能把興趣當飯吃的我,很幸運。我曾經痛恨教瑜珈,卻不曾痛恨瑜珈,想清楚後,再不曾迷惘。不把興趣當飯吃的他,也很幸運。他的興趣那樣的純粹,那樣的獨佔。
生活,反映了我們覺得「自己是誰」。於是建立新的習慣,其實是重新塑造了我們對自己的形象的認知。
開車這件事不是上完駕訓班就沒事了,靈性的實踐也是一樣的。我與朋友愈來愈覺得生活中處處都是靈性法則,上了課,技術的維護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反覆練習,價值觀的部分更是需要時時覺察與實踐。上完課不等於精通,課後自己的投入與練習才是唯一解。
遊牧和定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生活型態,於我,更像是交織在一起的兩股礦脈,有時這段、有時那段,輪流在我內在散發著幽微的光。礦脈在表面上看不見,在內裡卻實實在在的存在著。朋友說:「當你旅行和定居都能嘗到其中的美好滋味,你就自由了。」現在比去年更不自由。我卻在這時候,忽然又多懂了自由一點。
和自己的人間故事太靠近了,會迷失在無窮無盡的情節中;離自己的人間故事太遠,就會冷漠厭世,然後人也沒法再經由體驗探索自己與持續成長。況且來人間不就是為了要體驗整個故事,來了又不體驗,不就是買了遊樂園的票,過了收票口就站在旁邊等著回家?
活在當下只是個練習,目的是使我們覺知到自己很安全、也一直被愛和被守護著。當我們那麼有安全感的時候,自然而然地會知道自己做什麼會快樂、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會快樂,也會自然而然的就朝著快樂的方向前進。
自己照顧好,也是成熟大人的責任。我們能夠好好地扮演自己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是因為我們給了自己完善的自我照護。
對生活感到無聊,是不是代表在原本的世界待得夠久了,所以想要拜訪新的世界呢?在這個暫時無法離開自己的世界的時刻,也許試著把玩和體驗一門新的技能,也是一種進入新世界的方式?
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創造著只有自己能創造出來的成就感和快樂。這份生活中的喜歡,慢慢的滲透到工作裡,工作也就不是賺錢了,是跟別人分享自己覺得很棒、也做得很好的一切。你所分享的一切,其實都是你的生活。什麼都是從你的生活裡長出來的。
靈性活動或者心靈探索,相對於現實,更像是待在溫室裡的一小段喘息時光。絕大多數的時刻,我們都拼命的在狂風暴雨的現實中,想辦法存活下來。喘息的時光絕對有必要,因為我們能夠在這段休息時間中,更新自己的想法、恢復自己的體力,然後,再次回到生活中。